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詩經·國風《旄丘》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旄丘》原文
《旄丘》
詩經·國風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車不東。叔兮伯兮,靡所與同。 瑣兮尾兮,流離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旄丘》的出處 《旄丘》出自:《邶風·旄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 《旄丘》譯文
旄丘上的葛藤啊,為何蔓延那么長!衛國諸臣叔伯啊,為何許久不相幫?
為何安處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為何等待這么久?其中必定有原因。
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車出行不向東。衛國諸臣叔伯啊,你們不與我心同。
我們卑微又渺小,流離失所無依靠。衛國諸臣叔伯啊,充耳裝作不知道。
《旄丘》的注釋
旄(máo)丘:衛國地名,在澶州臨河東(今河南濮陽西南)。一說指前高后低的土山。
誕(yán):通“延”,延長。節:指葛藤的枝節。
叔伯:本為兄弟間的排行。此處稱高層統治者君臣。
多日:指拖延時日。
處: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動。
與:盟國;一說同“以”,原因。
何其:為什么那樣。
以:同“與”。一說作“原因”“緣故”解。
蒙戎:毛篷松貌。此處點出季節,已到冬季。
匪:非。東:此處作動詞,指向東。
靡:沒有。所與:與自己在一起同處的人。同:同心。
瑣:細小。尾:通“微”,低微,卑下。
流離:轉徙離散,飄散流亡。一說鳥名,即梟或黃鸝。
褎(yòu):聾;一說多笑的樣子。
充耳:塞耳。古代掛在冠冕兩旁的玉飾,用絲帶下垂到耳門旁。
簡短詩意賞析 此詩主旨,歷來有不同說法。現代學者一般認為這是批評衛國君臣不救黎侯的詩,大致是寫流亡到衛國的人,請求衛國的統治者來救助,但愿望沒有能夠實現而非常失望。全詩四章,每章四句。結構明晰,遞進有序;藝術手法巧妙,運用鋪陳對比,寫得情景如畫;感情基調優柔敦厚,纏綿凄惋,曲折動人。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辛棄疾《清平樂·題上盧橋》”的原文翻譯 2、“周邦彥《解連環·怨懷無托》”的原文翻譯 3、“歐陽修《長相思·花似伊》”的原文翻譯 4、“晏幾道《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的原文翻譯 5、“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