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孩子們的認知模式與成人不同,搞“破壞”也成了孩子們熱衷的活動之一。從推倒我們搭好的積木,到將玩具或者其他物品大卸八塊,不同的階段,孩子有不同的“破壞”行為。當我們為孩子這些“破壞”行為頭痛時,我們是否想過,“破壞”的背后,滋養的恰恰是孩子的自主學習力呢? 以下情景,絕大多數家長都可能碰到過: 兩歲左右的孩子跟媽媽一起搭積木。媽媽剛搭好幾塊,小家伙伸手一推,積木倒了。隨即,小家伙哈哈大笑,仿佛成就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看到一地零散的積木,他堅持要媽媽再搭個大高樓。媽媽剛搭好,一只小手伸過來,嘩啦一聲,大廈已傾。一而再,再而三,小家伙樂此不疲。 媽媽耐著性子玩了幾次,終于受不了了:“你再推倒,媽媽就不搭了。” 當然,小家伙答應得好好的。可是,媽媽剛搭好,他又……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會被孩子的這個行為所困擾。究竟該如何應對呢?遏制他的行為?要挾他“再這樣,不給你搭了”?給他講一通大道理,告訴他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 如果我們了解,孩子這個行為背后隱藏著怎樣強烈的自主學習動機,就不會如此糾結了。相反,我們還會用心琢磨如何去應對與轉化,讓這種動力變得更強勁。 孩子推倒積木,要求媽媽重新搭建,再推倒,這個·來覆去的行為究竟帶給了他什么,以致讓他如此迷戀呢?若孩子一邊推,一邊自言自語,也許就會有以下描述: 看,我手一推,積木就倒了!我可以控制積木! 我使勁推一下看看!哈,積木比剛才飛得遠多了。 我再試試。果然,我推的力氣越大、速度越快,積木倒得越快、飛得越遠! 這是真的嗎?我需要再驗證一下。 哈,是真的。我可以控制這些積木。我真的可以控制這些積木!看看,我很了不起吧! 好吧,再試試從這個角度推,從那個角度推,從下方推,從上方推,用左手,用右手,雙手一起推,用腳踢,用肩膀扛…… 于是,觀察、判斷、推理、假設、總結歸納、拓展思維……孩子自主學習力發展的諸多要素全都涵蓋在這個令我們困擾的行為之中。我們可以試著換種方式做出響應: 換不同類型的積木,如拼插的、堆壘的、帶磁性的……搭建高樓大廈,跟孩子玩推倒的游戲,比較它們帶來的不同效果; 以不同的方式搭建高樓大廈,高的、矮的、底座結實的、底座單薄的,推倒的時候又會發生什么呢? 換積木以外的材料,如被子、枕頭、靠墊、書本、塑料碗盤,或者其他可行的材料試試,有什么不一樣嗎? 同樣的方式推不同類型、不同材質搭建的積木高樓,它們倒塌的方式,倒塌時·飛的速度、高度、距離,倒塌時發出的聲響,積木飛出去之后翻滾的方式……又有什么不同呢? …… 當然,還可以有很多的拓展內容與形式。若我們如此應對,我們帶給孩子的便是截然不同的體驗。 記得琛琛小時候,我們給他買的玩具不算多,每買回一個玩具,要不了多久,玩具箱中的這個新成員便被他折騰得面目全非。而同齡的其他孩子則截然不同。當年,我也困惑過,小家伙如此不懂得珍惜,是不是算個問題呢?雖然我內心困惑,好在沒有給他施加壓力,也沒有因此糾結不已。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我對育兒知識的把握,我的困惑消除了。 3歲一過,琛琛便自己設計制作了第一輛紙質立體“桑塔納”,雖然剪貼得不是很伏貼,但是“桑塔納”的雛形已經具備。小學階段,他熱衷于了解各國新式兵器,在網上搜羅了大量兵器圖片,分析它們的性能、結構、優劣勢、威力,并自己動手設計制作了大量紙質的立體兵器。因為是用普通的復印紙制作,這些兵器剛性不夠,但各部件俱備,外形酷似,令我驚嘆。而這一切,便得益于他小時候的“破壞”行為。通過“破壞”,他對玩具的空間結構、比例、形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甚至,這對他繪畫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當然,談到“破壞”的益處,并不等于我們要刻意鼓勵孩子去“破壞”。懂得珍惜,也是一個很好的特質。我想說的是,當孩子階段性地出現一些行為時,如果我們第一眼看到的是其積極意義,而不是它不好的地方,我相信,我們與孩子的互動會更富有建設性,對孩子自主學習力的養成會更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