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web3.0,很多人感覺似曾相識,卻又不知道web3.0是什么意思?下面就來說說,什么是web3?web3.0和web2.0的區別是什么?未來web3.0能為人類做些什么?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web3.0是什么意思? 百度百科上關于web3.0的介紹是:web3.0是在web2.0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能夠更好地體現網民的勞動價值,并且能夠實現價值均衡分配的一種互聯網方式。 總體而言,web3.0更多的不是僅僅一種技術上的革新。而是以統一的通訊協議,通過更加簡潔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更為個性化的互聯網信息資訊定制的一種技術整合。將會是互聯網發展中由技術創新走向用戶理念創新的關鍵一步。 web3.0是誰提出來的? Web3.0 這個詞是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Gavin Wood(加文·伍德)在 2014 年創造的,最初它叫 Web 3.0。 在2014年,以太坊聯合創始人及波卡創建者Gavin Wood發表了《去中心化應用:Web3.0是什么樣子》一文,首次系統闡述了Web3.0的概念。他將Web3.0籠統地說是指,基于區塊鏈技術搭建的“去中心化生態系統網絡”,此系統會包含一系列開源協議,能夠為應用程序的開發者提供構建模塊,而基于區塊鏈技術構建的Web3.0平臺和應用程序不由傳統的中心化企業所有,網絡所賦予的權利和資產歸開發者和用戶所有。 web3.0的演變過程 回顧互聯網的發展歷史,我們從一開始的Web1.0演變進化到Web2.0,再到現在Web3.0概念的提出和探索,一切都是圍繞著用戶權利的增加和用戶在互聯網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不斷進化而開展的。 Web1.0:一切的開始 在互聯網誕生之初的Web1.0時代,互聯網基本上是“只讀”模式的,網民可以登錄各大門戶網站瀏覽和閱讀任何想要看到的新鮮資訊,但只能看不能互動。主要代表就是網易,新浪等門戶網站。 ![]() Web2.0:開辟新視野 到了Web2.0時期,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我們開始作出各種交互,催生出了以用戶生產和分享內容為主導的全新互動網絡模式。在這個時期,用戶可以自己制作、分發內容并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V,直接影響平臺的數據和流量,但是由此形成的流量再轉化成的經濟效益卻跟我們沒啥關系。主要代表就是微博,推特等社交媒體。 Web3.0:未來互聯網 而人們對于Web3.0的構想,則是一個相對去中心化的,以用戶個人數字身份、數字資產和數據完全回歸個人為前提的的自動化、智能化的全新互聯網世界。我們的每一個互動都應該被記錄并且量化,我們應該自己掌握自己的數據所有權和使用權并且公平地參與到由此產生的利益分配里面。這需要包括區塊鏈、人工智能和物聯網在內的多項技術的共同探索。我們即將見證的趨勢是,互聯網將隨著用戶的需求和使用而發展,最終歸于用戶。主要代表:區塊鏈、元宇宙、DAO、NFT、鏈游。 Web1.0/Web2.0/Web3.0的對比 ![]() Web3.0有哪些特點? 1.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去中心化是Web 3.0 的核心原則。信息不再只在固定位置,而是分散儲存。沒有了中心控制點,等如刪除了制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中間商(Intermediate Trader),用戶數據將不再受Meta(Facebook)和Google等科技巨企控制,可以可降低公司或政府的審查風險、拒絕服務 (DoS) 攻擊的有效性,確保個體用戶的私隱資料甚至保留所有權。 2. 去信任化及無權限化(Trustless and Permissionless) 去中心化這個原則,由去信任化及無權限化去實踐。Web 3.0中的「去信任化」,即是網絡允許參與者直接交流互動而無需通過受信任的中介;「無權限化」意味著任何人不用經過管理機構授權的情況下參與。因此,Web 3.0應用程序將運行在區塊鏈或分散的點對點網絡或其組合上 —— 這種分散的應用程序又被稱為DApp。 ![]() 3. 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在 Web 3.0 中,通過Semantic Web(語意網)的概念和自然語言處理的技術,計算機將能夠像人類一樣理解信息。Web 3.0更會使用機器學習,透過數據和演算法來模仿人類的學習方式,并且愈漸準確。這些功能不僅限於現時互聯網上的行為定向廣告(Behavior Targeting Advertising),未來更有助應用於藥物設計、材料開發、氣候建模等不同領域。 4. 連通性與無邊界網絡(Connectivity and Ubiquity) 借助Web 3.0,信息和內容變得更加互聯和無處不在。不同應用程序分析更多的信息和數據,并且愈來愈多日常設備和產品連接到網絡。 資料使用的實際層面上,預期未來因為Web 3.0 出現而有重大改變。紐約大學未來網絡教授Mat Dryhurst表示,過去因為每個社群、網絡平臺政策的不同,形成資料的「walled garden」(高墻花園),令用戶雖然擁有自身數據資料,卻無法完全隨心所欲轉移、掌握和運用。當未來資料可以放在區塊鏈上,用戶就可真正擁有,并帶同這些個人資料到任何網站。 Web3.0的基礎設施 (1) 區塊鏈和跨鏈技術 Web3.0這個名字出現得比區塊鏈更早。但在區塊鏈興起之前,Web3.0因缺乏解決方案只能停留在概念階段。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和加密貨幣投資者的增多,以太坊、Polkadot等區塊鏈生態中涌現出一批與Web3.0相關的項目。因此,區塊鏈技術奠定了Web3.0發展的基礎。就整個區塊鏈行業而言,多鏈并存的格局還會持續很長時間。在這種情況下,不同區塊鏈生態的Web3.0用戶有進行交互的需求,跨鏈技術會在這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主要的跨鏈技術包括公證人機制、側鏈或中繼、哈希時間鎖定、分布式私鑰控制等。 (2) 去中心化身份 在整個Web3.0的架構中,去中心化身份(Decentralized Identity,DID)是至關重要的一環。DID與Web3.0的核心理念相符,允許用戶擁有并控制自己的數字身份。DID中包含用戶的身份信息和隱私數據,只有在經過用戶授權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具有安全性、可驗證和互操作性等特點。DID系統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實現身份的發現、識別和驗證,不依賴中心化身份系統的審核和許可。 ![]() (3) 分布式存儲 Web3.0致力于改變中心化平臺對數據的控制,從這個角度來看,Web3.0項目不會將數據存儲在中心化的服務器中。因此,Web3.0項目會有海量的數據存儲需求,分布式存儲是重要基礎設施。相比傳統的中心化存儲,分布式存儲具有安全性高、隱私保護、防止單點失效等優勢。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分布式存儲面臨著可靠性、用戶體驗和監管政策等方面的風險。當前主要的分布式存儲項目包括Filecoin和Arweave等。 (4) 隱私計算 在Web2.0中,中心化平臺的商業模式普遍是通過用戶的數據資源獲取流量和利潤。在Web3.0中,也存在對數據的使用和分析需求。但是考慮到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需要在用戶的數據和隱私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通過隱私計算的方式完成計算任務。安全多方計算是隱私計算的一種解決方案,可以使互不信任的參與方之間保護隱私的情況下實現協同計算。 Web3.0 有哪些應用?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 DAO是在線成員共有的社區,由成員的共識而非集中領導來管理。 去中心化金融(DeFi) 去中心化金融或 "DeFi "是指金融領域(儲蓄、貸款和外匯兌換)的去中心化應用。 穩定幣和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s) 穩定幣是私人發行的加密貨幣,相對于美元或歐元,穩定幣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價值。有法幣抵押的穩定幣:例如與美元掛鉤的穩定幣,保有法幣的資產儲備,以匹配每個代幣的發行價值。其他項目通常是通過抵押數字資產或自動執行智能合約的算法保持來穩定。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s)是由政府發行的數字貨幣,象征著國家主權和義務。 ![]() 隱私和數字基礎設施 目前的許多區塊鏈網絡存在的局限性是——設計完全透明。但是,密碼學新領域的前沿研究,使得從數學上證明信息的有效性成為可能,而無需提供信息本身。 創造者經濟 (Creator Economy) 創作者經濟,是新興的創作者社區,如藝術家、音樂家、游戲開發者等等,直接與支持者(粉絲)聯系,在沒有中介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創造者們能夠獲得獨立收入來源。 鏈游(Gamefi) 基于區塊鏈的游戲,是指構建在區塊鏈技術上的游戲。 Web3.0什么時間能實現? Web3.0剛剛展露尖尖角,預計要真正走向Web3.0時代,并非坦途,所需要的時間應該也不會短,但卻一定會到來。同時也預示著,大數據、虛擬現實、算法等技術崗位都會成為未來就業市場的“新寵”。 推薦閱讀: 元宇宙是什么意思? 吃雞是什么意思? 碳達峰碳中和是什么意思? ETC是什么意思? APP怎么念讀音是什么? 碳達峰碳中和是什么意思? |